话剧《这是最后的斗争》观后感
话剧《这是最后的斗争》观后感
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宋朝俊
(2011年9月21日)
9月8日,根据部机关纪委《关于组织观看<这是最后的斗争>反腐倡廉话剧的通知》要求,我司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国家话剧院观看了演出,我也有幸观看了此场演出。
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话剧?这场话剧为什么取名叫《最后的斗争》?和谐社会,为什么要斗争?带着种种疑问,我走进了国家话剧院,观看了话剧《这是最后的斗争》。随着话剧的开演,自己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话剧情境之中,剧中人物的话语和表现与现实中的百姓生活相吻合,甚至某些语言也是现实中的真实反映,用通俗的话讲就是:真实,敢于实话实说。
剧情围绕何家三代人之间在春节期间,小儿子何小明因非法集资、贪污和挪用公款,将巨额资金转移国外,准备外逃前,在与大儿子何大明之间的托付,以及外甥张小剑之间的活动,暗示了他背后的王总和卖身求荣的小外甥更加阴险毒辣,不惜栽赃陷害、落井下石。其次,二儿子何二明,见了面就和老爷子辩论,不断揭示社会中的潜规则。二女儿何秋菊,她那当副局长的夫君,一不留神就给她拎回来两条装满人民币的烟,等等。故事内容跌宕起伏,扣人心弦。
剧中幽默辛辣的台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例如,“那时候天是蓝的,理发店是理发的,医生是不收红包的,照相是要穿衣服的”、“这有什么呢,不就是那个什么贪污腐化、行贿受贿,跑官要官、买官卖官,收红包、拿回扣,包二奶、养‘小蜜’的事,那都是电视和互联网上比比皆是的事”等等,都与社会上的流行语相一致。
剧中浓浓的亲情和坚定的信仰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。当多年未见的大女儿看到母亲坐上了轮椅,失声痛哭,感动了我,也感动了现场的观众。当何光明追忆革命往事,伴随着背景音乐的想起,一幕幕动人的革命往事,一句句慷慨激昂的革命语言也令我为之震憾,为之感动!但最令我感动之处莫过于机场那段,老红军何光明对着犯下大错的儿子,撕毁遗书,哽咽着说出的那句“只要你回来,就算坐牢,你还是爸爸的好儿子”时那种无以名状的感动!全剧的主旋律《国际歌》作为一条情感线索,始终贯穿全剧,最后,一家人在《国际歌》中等待严重触犯法律的小明能够从逃亡美国的路上迷途知返中结束。
话剧反映的是当今社会的现实,但如今的现实是什么呢?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很清楚吧!我们的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美好的今天,我们应该很好地去珍惜,不能因为我们的社会环境变好了,经济发展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,就忘记过去,特别是党员干部,自已有了政治地位,手中有了权力,就把革命信念和人民的幸福抛在脑后,这样如何对得起那些革命先烈,如何对得起信任我们的老百姓呢?所以无论怎样都应该把如何抵制腐败、打击腐败作为自已的职责,恪尽职守,无愧于心。
《这是最后的斗争》是一部难得的好剧,它能让你在笑过哭过后,认认真真的去思考些什么。就好像一场精神的洗礼,带给我们无比的震撼,告诉你我什么是信念,什么是坚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