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English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机构 > 市场与信息化司 > “菜篮子建设”

长沙:托稳“菜篮子” 服务“大民生”

日期:2024-11-05 作者: 来源: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 【字号: 打印本页

    长沙是特大城市,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。近年来,长沙市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严格落实“菜篮子”市长负责制,坚持把“菜篮子”工程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,全力实施“菜篮子”工程建设提升四年行动,有效保障了千万人口城市的“菜篮子”产品供给。

  一、建立适应特大城市需求的“大供给”体系

  一是研发新品种,品质产量稳步提高。持续推进种业创新,加快建设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,培育各类种业企业143家。三年来共引进、研发蔬菜新品种200个,保护和扩繁地方特色畜禽水产品种27个,辣椒育种能力保持全国领先地位。

  二是推广新技术,生产能力不断提升。出台《长沙市院士农业实施办法》,建成院士农业工作站(室)17个、院士农业基地12个,落地院士科研成果18项,发布院士团队领衔的蔬菜、生猪等新技术试验示范成果9项、制定行业标准6个。连续三年通过蔬菜生产“三新三高”试验示范,建立15个核心示范片、45个综合试验点,带动面积4万多亩,成功培育打造了春华软皮椒、紫糯茄子等一批特色高产蔬菜品牌。

  三是发展新设施,产业基础不断夯实。近三年新建蔬菜钢架大棚195万平方米,年产蔬菜600万吨。建成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77个,年出栏生猪370万头。发展设施渔业8万平方米,年产水产12万吨。支持生产主体购买“菜篮子”生产设施灾害保险,对保险保费给予40%补贴,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兜底作用。

  二、建立辐射全国全省的“大流通”渠道

  一是强骨干,科学布局大型农批市场。印发《长沙市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(2022—2025年)》,大力实施红星商圈、海吉星二期等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大市场改扩建工程,构建了辐射全国25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,每年蔬菜、水产、肉禽等农产品吞吐量1200万吨以上。

  二是优网络,梯次完善零售网点覆盖。出台《长沙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》,将农产品市场建设规划列入《长沙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(2023—2035年)》,“菜篮子”产品零售网点数量稳步增长,市民买菜更方便。建设374个镇村电商服务站点,2023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69亿元,同比增长41.7%。

  三是扩渠道,逐步健全应急保供机制。出台《长沙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》,搭建“市-区县(市)-街镇-社村-重点保供企业”五级保供预案体系,建设了一支包含生产基地、重点批发市场、流通企业的“菜篮子”产品应急保供骨干队伍。在对口帮扶的龙山县等地,建设20余个外埠“菜篮子”保供合作基地,实现了市域间互补供应。加强对“菜篮子”产品市场运行情况每日监测分析并适时发布,切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。

  三、探索建立农产品产销“大发展”路径

  一是突出“招牌硬菜”,链接特色农品。积极组织市场主体参加珠三角、长三角等地区和国内外知名展会,全方位提升“长沙菜”知名度、美誉度和附加值。出台《长沙市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3—2025)》,培育预制菜生产加工企业119家,规模以上企业55家,宁乡花猪、东山辣椒等特色农产品逐步导入食品加工产业集群,持续延伸本地“菜篮子”产品产业链条与销售半径。

  二是突出“新鲜好菜”,精准产销协同。采用“公司+合作联社+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的运营模式,鼓励山姆、沃尔玛、盒马鲜生等大型连锁超市与生产基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将农户自种自销升级为统一的技术指导、分拣分级、包装品牌和整体的市场营销。今年5月,联合京东、支付宝、美团和兴盛优选等电商龙头平台开展“消费促进年”系列活动,截至目前已实现农产品销售超1.4亿元。

  三是突出“地道食材”,促进城乡融合。连续多年举办“腾城迎宾·慢游乡村”“城乡对接·村社互进”等系列特色活动,引导102个城市社区和乡村共建,深度挖掘乡村“六好”资源,大量本地“菜篮子”产品实现直供直销。大力开展“星村我有+”活动,鼓励采取“农业认养+共享经济”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,进一步丰富乡村蔬菜、水果、肉蛋等农副产品外销渠道。今年以来,全市已举办各类供销市集等活动近200场(次),拓宽了村民增收途径,丰富了市民“菜篮子”产品供给。